雖然朱元璋有很多兒子,但他就看長子朱標順眼,雖然說朱標也有好幾個兒子,但他就看長兄死去之后順位成為長子的朱允炆順眼,如果朱允炆也不幸身死,那么皇帝很有可能是朱允炆的長子朱文奎,不過有一個人顯然等不了那么久,1402年朱棣叛亂,終究如愿以償。

 

 

 

雖然上位不光彩,但后人對于朱棣的評價其實還好,雖然也講他殘暴,但更多強調他勤勉,至少不會像對待他爹朱元璋那樣兩極分化,這是因為他干了一件現代人經常提起,并且語氣中多是敬佩和贊揚的事情——鄭和下西洋。

 

朱棣是矛盾的,他一邊維護明朝的海禁制度,另一邊卻銳意結交境外國家,事實上在鄭和下西洋之前,朱棣就讓尹慶出使過周邊的一些地區,比如說印度的小地方,又比如說泰國的小地方,加上朱元璋創造的物質條件,航海知識的增加,這些都為朱棣派人出海奠定了基礎。

 

 

1405年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朱棣一點都不吝嗇這方面的開銷,當時一下就讓他帶著27000人去,其中有5個明朝軍隊,還為他打造了63艘航海船,最大的航海船高61.6米,長151.18米,這一花錢就是花了600兩,嚇得大臣們面無人色。

 

此后鄭和來來回回耗時28年,花費的人力財力物力不計其數,連歷史上都不敢有任何的總結和記載,且比起所謂的收入,其實鄭和下西洋并未給當時的明朝帶去多大的變化,更甚至因為他“厚往薄來”還引發了國內的錢慌,導致錢幣大規模貶值。

 

 

按理說朱棣不是這么愚蠢的人,也不是這么鋪張的人,很多人不相信他讓鄭和下西洋僅僅就是為了這么一個可有可無的結果,雖然現代人贊美他,但那是贊美鄭和下西洋對于中外文明溝通上的一點作用,所以他讓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眾說紛紜。

 

《明史·鄭和傳》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當初政變的時候,建文帝下落不明,對于朱棣來說始終是他心里面的一個結,絕不排除朱棣對嫡長子PTSD,但也有很多人說未必,因為鄭和下西洋耗時這么長,期間朱棣已經將皇位穩固,完全沒必要一而再再而三。

 

 

 

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出于軍事目的,畢竟要說朱棣看到了航海對于文化的影響,那真是高看他了,所以普遍覺得他是想在遵從老祖宗海禁的政策同時,又能一勞永逸解決張士誠通倭國,還有南方軍士水軍的問題,至于鄭和下西洋怎么間接解決的這些問題,實在彎彎繞繞。

 

還有一個說法相對來說比較靠譜,就是“宣揚國威”。中國傳統政治理念就是“通好他國,懷柔遠人”,而明朝也一直以來就有“不征之國”的傳統,但明朝這么強大,不給人觀摩觀摩是種遺憾,于是朱棣就讓鄭和下西洋去“炫耀”,但也有人不相信朱棣這么好大喜功。

 

 

 

那么真實原因是?鄭和下西洋時在各地都立過碑,很多人第一次接觸“碑”都是墓碑或者烈士碑,上面是死去之人的生平簡介,但碑其實還有一個功用,從東漢開始就有大量的碑石,上面纂刻的都是一些大事,主要內容都是歌功和立傳。

 

公元1409年鄭和第二次下西洋,途徑錫蘭(今斯里蘭卡),然后在那里進行了布施,并且為這次布施立了《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公元1911年,中國處于清朝,錫蘭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海軍在印度洋撈出了這塊碑,因為碑上的五爪雙龍戲珠比較精致,就鋪在了碼頭上。

 

 

 

后來英國工程師S. H. Thomli0n在這里修路,才發現了這塊石碑,上面的波斯文和泰米爾文沒有那么清楚,但中文還可以分辨一二,只見上面寫著:“大明皇帝譴太監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永惟大德,禮用報施.....僅以金銀、織金苧絲寶幡、香爐......以充供養......”

 

其實語氣還是很誠懇的,但明朝的傲慢也很顯眼,比如說“昭告”“僅以”就很大國風范,可以看出來朱棣讓鄭和下西洋真的就是“宣揚國威”,就好像豪商拿著瓷瓶在你面前夸,但只夸這個瓷瓶并不能完全顯示自己的闊氣,他還要送給你來滿足優越感,朱棣就是這么個豪商。

 

不怪當時的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認為鄭和船隊威脅到了自己,后來竟打算謀害他們,發兵5萬將鄭和等人圍攻,只是鄭和也不是傻的,察覺到不對勁之后,帶著兩千人趁機突圍,然后直接沖到了首都抓住了亞烈苦奈兒,并帶回了國,不過朱棣沒殺他,錫蘭就此開始上貢。

 

 


【名家評論】 身體4個部位變黑,說明你肝不好!護肝養肝就要這樣做【問卦】 比疫情更“可怕”的危機到來了!多少人卻渾然不知!(強烈推薦)【獨立評論】 狼叔花6年從零建造紐約海濱豪宅,開啟極簡主義度假模式,太好看!

 

arrow
arrow

    v26f556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